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动态 >

畅游海洋馆  感受海洋魅力

时间:2017-06-01 13:36:03 作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网站 责编: 点击:1134 次


海洋馆

618日,第十二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盛大开幕。以海洋馆展示、海洋高新产业科技成果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峰会为主要内容的海洋峰会以其蓬勃向上的面貌展示在公众面前。

8号展厅,有一座通体蓝色的船型展馆,这就是海洋馆。海洋馆以“坚持科技兴海战略,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为主题,通过展板、实物、视频、宣传册等形式,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海洋高新技术成果、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维权执法、海洋渔业设施装备等方面的海洋事业成就。

“歌德堡”号 重现“海丝”风采

步入海洋馆,一艘长7米、高4米的“歌德堡”船模展现在眼前,宾客纷纷在船前参观留影。

“哥德堡”号是大航海时代瑞典著名远洋商船,曾满载茶叶、瓷器、珍珠返回瑞典,为中瑞两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而福建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福船、闽商闻名于世,福建的泉州港、福州港和漳州港在不同时期对“海丝”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福建省在陆海统筹联动、远洋渔业发展、海洋与渔业对外贸易、海洋科技金融服务、海洋文化建设等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主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在远洋渔业‘二下西洋”计划的推动下,目前全省外派远洋渔船已达438艘,捕捞作业区域已拓展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公海海域和印尼、印度、缅甸、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比绍等国家经济专属区海域;2013年,福建水产品出口创汇跃居全国第一,在出口的水产品中,约有26%出口东盟市场,占全国水产品出口东盟贸易额的62%。并构建‘中国—东盟渔业产业合作及渔产品交易平台’,促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有效利用,并带动一批渔业加工企业、仓储物流企业集群发展;开发“科技贷”、“风险贷”等融资产品,从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创新金融资产品、创新股权融资平台等方面,助推创新型海洋企业成长,更加自信地参与国际海洋经济的融合发展;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海洋文化、教育、海洋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海洋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更好地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造没有围墙的海洋研究院

海洋馆两侧的一幅幅展版,向来往的宾客诉说着海洋的故事,展示着海洋成就。其中,就有一个“虚拟研究院海洋分院”的故事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6·18”虚拟研究院海洋分院是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于201419日成立的,在于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集聚国内、省内外的科研资源,让更多的海洋研究成果落地,为福建的海洋企业所用,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我省现有的海洋研究院相对比较传统,随着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出现,需要跨行业、跨学科的人才。”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推进海洋经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思增介绍,目前,项目对接主要是企业自己寻找,当遇到跨学科时,很难对接成功。启动虚拟海洋研究院后,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里不受人员编制、地域的影响,可以把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进行整合。当企业有技术需求,就可以组织专家提供相应的服务。虚拟研究院成立后,主要承担跨地域、跨领域的开放合作创新研发、高端人才培育、公共技术服务、科研成果与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服务五大功能。

水产养殖新武器——智能化生态型循环水集成养殖系统模型

在海洋馆一角,摆放着一套智能化生态型循环水集成养殖系统模型。新奇的造型,区别于传统的网箱养殖,引来宾客驻足询问。

该系统是厦门新颖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3年从德国引进的,适用于大面积、大型水产养殖园的开发和利用,可实现海、淡水多品种的养殖。

“希望通过6·18平台,展示这套系统,并向社会推广,推动传统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公司营运总监周大沐介绍,这套系统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采用立体养殖,占用面积小;二是采用生物分解方式,达到全生态自然养殖;三是养殖密度高,且全程不用药,以龙胆石斑为例,一立方米的水体,6个月,可养殖100公斤的石斑。

随着海洋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运于到海洋开发中。“6·18”成为了海洋科技成果展示、对接的大平台。2014年第十二届6·18,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共促进对接项目123个,总投资额202.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0.5%


“歌德堡”号

人们在“海洋牧场”模型前留影

智能化生态型循环水集成养殖系统模型

“恐龙时代”活化石——腔棘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