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动态 >

“虾稻连作”和“虾稻共作”

时间:2017-06-01 12:00:03 作者:转载自中国渔业报 责编: 点击:947 次

定义:

虾稻连作模式是将稻田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生态的种、养结合模式,是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

虾稻共作属于一种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克氏原螯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克氏原螯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

优势:

虾稻连作模式,采取在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方式放养小龙虾,这最终导致了养虾和种稻的矛盾。一亩田往往只能收获一季虾,效益大打拆扣。江汉平原一季度和二季度时,持续低温阴雨气候明显。而此时,许多小龙虾尚未长大,但稻田却到了排水整田、插秧时节,许多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此时就不得不贱卖了。发现虾稻连作模式弊端后,水产专家们开始思索,如何更加有效的充分利用现有稻田资源,既保证小龙虾长得大、效益高,又不影响水稻的生长。

围绕矛盾,专家们从如何延长小龙虾生长期入手开始了研究探索,并尝试通过改造稻田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从2010年开始,潜江市水产局便选取部分稻田开始进行试验。通过反复比较试验,水产专家们将稻沟由原先的1米宽、0.8米深小沟,改挖成4米宽、1.5米深大沟。

如此一来,在稻田需要排水整田、插秧时,4月、5月尚没有卖出的幼虾就有了宽敞、充足的长生水域。等整田、插秧完成后,再放水,把沟里的幼虾引放到稻田里让其继续生长。待到8月、9月的时候,这些幼虾便长成了大虾,虾农们则又可收获一季了,不仅有效解决了秋季没虾吃的问题,而且价格还较高,效益也很好。通过比较试验,采用此模式,原先要贱卖的小龙虾继续生长后,产量增了3倍,价格涨了近4倍。

由过去一稻一虾,变为一稻两虾虾稻连作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稻田的综合利用率,而且克服了原有虾稻连作模式商品虾规格小、产量低、效益不高的缺点,引来虾农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