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是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近年来福州市在水产养殖、加工和远洋渔业方面不断创新,蓝色版图越画越大——
福州连江县坑园镇下屿村的渔业码头上,海风阵阵,南洋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郑仕立正拨着手机,他要和搬运公司联系,把堆放在眼前的100多张渔网、1000多片篮盖以及发动机、增氧机等渔业器具装到船上,运往印尼巴淡市。
“此次回来主要是采购一些生产用具,在印尼这些工具价格很高。去年,我们在巴淡市海上养殖场养殖了几百箱的东星斑、青斑等高档海鲜产品,收成很好,而且在印尼很快销售一空,市场行情看好。回国采购这批生产用具,就是下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要用的。”郑仕立兴奋地描述着他们在异国的创业情景。
下屿村渔民漂洋过海到印度尼西亚开展“海养”,是近年来福州市渔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扬帆四海,蓝色版图正越画越大;耕海牧渔,福州海洋渔业正在华丽蜕变。
养殖:从粗放转向高效生态
行进在福州黄岐半岛的黄岐、安凯、筱埕、北茭等乡镇,目光不时被沿途密密匝匝的深水网箱所吸引,在那连片的蓝色水域下面,正静躺着当地渔民的“金疙瘩”——鲍鱼。
作为全国鲍鱼养殖第一大县,早在2010年,连江县就获得了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的“中国鲍鱼之乡”称号。目前,全县鲍鱼养殖量已超过10亿粒,形成“育苗—养殖—加工”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逾20亿元,成为当地的水产支柱和特色产业。
目前,在福州全市已形成了以鲍鱼、海带、南北白对虾、鳗鲡、海参、金鱼等为主导的多个特色优势产业。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州一大批水产养殖企业已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品种养殖向名特优新品种养殖转变,由粗放式养殖逐步向高效生态型转变,从追求产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效益的提高。
以鳗鲡养殖为例,福州的鳗鲡养殖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地。但是过去鳗鲡养殖要依靠“大量换水”和“药物防治”,这使得鳗鲡的“药残”问题一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阻碍。如今,这一妨碍出口的难题已被攻破。
“在传统养殖方法中,6万尾鳗鲡苗每天要换水100吨,一家大型养殖场一天要换水1500吨左右。而采用新型循环水系统进行养殖,6万尾鳗鲡苗只要25吨水,并且不用换水,节水效果十分显著。”位于连江琯头的南国风(福建)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应海水和淡水多品种养殖的工厂化智慧型生态养殖系统。据测算,南国风(福建)公司的工厂化与传统保湿鱼池养殖相比,产量提高了5倍,效益增加了7倍,节约用水约99%,节约用地约78%。
近年来,福州市在积极推广碳汇渔业等生态养殖模式上也取得了突出成效。碳汇渔业是指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碳汇养殖不但能确保水产品的安全,还能保护海洋环境。福清开发出了浅海人造组合沉箱礁同箱分层试养海参、鲍鱼新技术,罗源县采用的南美白对虾高地循环水养殖技术以及在全市推广的岛礁鲍鱼、海参底播和海参、鲍鱼笼式混养,南美白对虾池塘微孔增氧等技术与养殖模式,都是确保渔业养殖从粗放向健康高效生态稳步发展的新技术,成为全市今后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