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害发生情况
10月份我省测报的6个养殖大类,14个大宗养殖品种中,监测到35种病害(生物源性疾病29种),其中:病毒性疾病2种、细菌性疾病13种、寄生虫病14种,另有其他类及病因不明病6宗。
本月测报点罗非鱼、青蟹未监测到病害,刺参在进苗阶段。从监测结果分析,本月除紫菜和龙须菜发生大面积烂菜现象外,其他养殖品种的发病率均有所下降。
以下是本月各养殖品种的病害监测情况:
1、草鱼
本月测报点共监测到疾病8种,其中病毒病1种、细菌病4种、寄生虫病3种,另有其他类及病因不明病害2宗。平均发病率为3.72%,平均死亡率为0.15%,均比上月大幅下降。
2、鳗鲡
本月测报点共监测到疾病9种,其中:细菌病4种、寄生虫病5种,另有其他类病害1宗。平均发病率为27.19%,平均死亡率为0.06%,均比上月有所下降。
3、鲢鳙鲤鲫
本月测报点监测到败血症和车轮虫病。平均发病率为0.44%,与上月相当,未引起死亡。
4、团头鲂
本月测报点监测到败血症和车轮虫病。平均发病率为3.42%,比上月有所下降,未引起死亡。
5、大黄鱼
本月测报点监测到白鳃病、刺激隐核虫病和贝尼登虫病。平均发病率为14.94%,平均死亡率为0.56%,均比上月有所下降。本月福州测报点鸟屿、岗屿海区部分大黄鱼体表镜检有刺激隐核虫和贝尼登虫。宁德测报点本月除霞浦县个别养殖区鱼体表尚有刺激隐核虫外,大部分养殖区已消退;上中旬各海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白鳃病,下旬基本消退。
6、海水网箱鱼类
本月测报点监测到刺激隐核虫病和车轮虫病,平均发病率为0.26%,比上月有所下降。
7、对虾
本月测报点监测到白斑综合征和红体病。平均发病率为1.5%,平均死亡率为0.35%,均比上月有所下降。本月实验室抽检成虾5批次、虾苗1批次,检出成虾白斑综合征病毒1批次。
8、蛙
本月蝌蚪变态期自然淘汰死亡,平均发病率为1.03%,平均死亡率为1.73%。
9、鲍
本月测报点发生弧菌病和病因不明病,平均发病率为0.06%,平均死亡率为0.05%,比上月有所上升。本月部分海区鲍发生不明死亡,内脏、饵料及海水经细菌分离均有数量较高的弧菌。
10、紫菜
本月测报点发生大面积烂菜,平均发病率55.29%,有些海区高达90%,平均死亡率28.29%。
9月底,我省出现紫菜烂菜现象,后开始大面积暴发,至10月中下旬,宁德市发病面积4.5万亩左右,其中福鼎2.2万亩,霞浦2.45万亩;约占全市总养殖面积的1/3。莆田市约有5000亩紫菜养殖因脱苗受损。造成本次大面积烂菜的原因可能是:①9月中旬,持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光合作用弱,藻体干燥时间少,幼体新陈代谢紊乱,生理机能失调,诱发病烂;②采苗密度过大,幼体不够健壮,遇环境不良而发病;③海区布局密度大,水流不畅,水体交换量差。
11、龙须菜
受台风“杜鹃”影响,本月龙须菜出现较严重的烂菜脱落,平均发病率达80%。
二、下一阶段病情预测及防治建议
11月份,气温和水温持续下降,要注意做好养殖动物入冬的防寒越冬工作。做好低溶氧和低温真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紫菜进入收成期,应注意气候变化,预防烂菜的发生。
下一阶段建议采取的防治措施:
1、做好越冬准备工作。做好池塘和养殖动物的消毒;并适当加深水位,设防风墙、搭建保温棚等,有条件的养殖场,可进行电热加温或设置热水管注入热水或温泉水;在起捕上市和并塘越冬过程中,要小心操作,尽量避免养殖动物受伤。
2、入冬前,通过投喂精饲料,把需要越冬的亲鱼、苗种、成鱼育肥育好,增强鱼类体质,提高抗御寒流的能力。
3、适时施加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等改善水质;及时换水、消毒,适时开增氧机,保证养殖水体有充足的溶解氧;合理布局海区,控制养殖密度,保持水流通畅。
4、每天坚持早晚巡塘,注意观察养殖水质和养殖动物活动及摄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