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渔业互保协会成立20周年。20年来,安徽渔业互助保险沐风栉雨、砥砺前行,在各级领导、地方政府和广大渔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全省渔业互保人员的不懈努力,渔业互助保险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成为让渔民安心、政府放心的民生工程,实属不易。
艰难起步成绩斐然
1994年,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在安徽省设立办事处,1995年,安徽省办事处出台了渔业互保工作具体实施办法,1996年,安徽省内相继设立了巢湖中庙等14个分理处和代办处。具体做法:
一是克服困难,争取支持。
1996年,安徽省内各渔业互保机构正式开展工作,但却面临着地方渔业主管部门和渔民的不理解,不支持。很多人认为收渔民互保费占用了当地渔业收费的份额,特别是对自收自支的单位,会造成本来经费困难的单位雪上加霜。渔民也认为如果没有发生灾情,互保费等于白交。渔业主管部门也担心收取互保费没有法定依据,渔民对此不理解,容易产生矛盾。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安徽省办事处确定了以巢湖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分理处、代办处展业的计划。在与巢湖渔业管理局领导沟通的同时,安徽省办事处工作人员克服无车无船无通讯设备等困难,奔走在巢湖沿岸,并根据巢湖渔业捕捞特点及时向中国渔业互保协会汇报,改变保费征收办法,变按年收费为按捕捞季收费,形成独具特色的短期保险,1996当年,巢湖互保费收入突破10万元,在全国内陆地区名列第一。到2006年,巢湖地区渔民参保率达到95%以上,成为全国内陆地区开展渔业互助保险的一面旗帜。
二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集中地提出了开展农业保险的政策要求。2007年,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渔业互助保险工作的通知》(农渔发〔2007〕41号),对开展渔业互助保险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安徽省办事处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及时向安徽省农委有关领导做了专题汇报,取得领导的支持。
2008年年初,安徽省农委就渔业互助保险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把渔业互助保险作为安全生产灾后救助的一部分,使渔业互助保险和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各地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渔业高风险的特点,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和推进政策性保险的高度把渔业互助保险看作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政策来认识和推动。
2009年9月5日,《农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均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安徽省望江县人身死亡理赔五万元案件,在安徽省内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渔民的广泛关注,取得了极大的宣传效果,进一步推动了安徽省渔业互助保险工作的开展。
三是加强管理,促进和谐。
自2009年安徽省全面开展渔业互助保险工作以来,保费收入以每年100万元的速度递增,并连续取得“五连增”的好成绩。2013年,安徽省共计承保渔民3.2万余人、承保渔船1400多艘、为400多名渔业执法人员提供风险保障总额达24亿元,支付理赔款203.5万元,简单赔付率达39%。
渔业互助保险品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这主要利益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和渔业互助保险机构的努力。全省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把渔业互助保险工作当作民生工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宣传;各级渔业互保机构积极配合渔业主管部门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将具体工作措施贯穿到事前防范、事中救助和事后保障的各个环节,互助保险工作被纳入渔业安全生产考核指标中,完善了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徽省办事处工作人员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及时有效理赔等举措取信于民,使渔业互助保险深入人心,渔民参保积极性日益提高。
开拓创新展业突破近年来,安徽省各地以水产跨越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调整优化结构,强化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渔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但渔业属于高风险产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极易遭受极端天气和爆发性疾病等灾害影响,广大水产养殖户以及基层政府要求开展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保障水产养殖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养殖渔业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淡水产品有效安全共给,安徽省办事处从2009年开始探索建立内陆地区政策性水产养殖风险保障体系。2010年6月,受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委托,在安徽省农委渔业局、渔船检验局的大力支持下,安徽省办事处联合安徽农业大学耗时近一年,完成了10万字《安徽省淡水渔业养殖风险与保险研究》调研报告。报告提出了发展安徽省淡水渔业养殖互助保险的政策建议,并设计出初步启动方案和保险产品条款。
由于水产养殖投入大、风险高、灾害损失因素多等特点,水产养殖保险的技术要求高、定损难度大、道德风险难以控制。安徽省办事处根据省内实际情况,创新提出互助保险和商业保险形成共保体的模式发展水产养殖保险,2013年9月11日,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与安徽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安徽省水产养殖保险共保合作协议》,农业部牛盾副部长和安徽省梁卫国副省长出席签约仪式,对此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互助组织+商业保险”的合作模式开辟出内陆地区水产养殖保险的新思路,对促进安徽省渔业互助保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3年11月12日,安徽省渔政局与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出《关于推进水产养殖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11月21日,又联合召开安徽省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启动会议,要求全省各级渔业部门、渔业互保机构和国元农业保险分公司进一步提高认识,争取财政支持,扎实推进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保险财政补助性的养殖保险试点工作。截至2014年6月30日,安徽全省已有怀远、五河、固镇、当涂、怀宁、望江、凤台、太湖、含山、裕安区、庐江、博望区、和县、全椒、东至等十五个县(区)开出水产养殖保险保单,承保养殖水面5.2万亩,提供风险保障金12922.62万元。
稳定成果再创佳绩
渔业互助保险工作符合现代渔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但任重道远。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安徽省开展渔业互助保险工作,对全省渔业安全生产贡献巨大,因此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今后,还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业务模式,继续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为渔业互助保险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争取将渔业互助保险作为渔业灾后救助的主要措施,纳入渔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渔民民生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实施。
二是继续争取渔民的支持。
渔业互保机构要将政策法规、保障条款等宣传工作做到渔村、码头,提高渔民群众的保险意识和全社会对渔业互助保险的认知度,稳步扩大保障范围,提升渔民参保率,努力做到省内渔业领域全覆盖。
三是加强渔业互助保险规范化建设。
渔业互保机构要加强队伍和制度建设。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规范理赔程序,从制度上杜绝各种违规情况的发生。
四是提升渔业互助保险服务水平。
渔业互保机构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品牌效应。通过加强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和透明化建设,不断提升渔业互助保险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和互助保险知识宣传工作,协助解决渔民安全生产中的困难,主动帮助渔民办理续保手续,出险后及时处理赔案,做好现场勘验,努力提升服务规范化水平。认真做好每一笔理赔案件,做到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回复,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