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9号台风“灿鸿”过后,浙江省平阳县南麂岛的温先生对《中国保险报》记者表示,在他20多年养殖大黄鱼的经历中,被台风“教训”的次数实在太多了,曾考虑过给大黄鱼投保,去保险公司询问,得到的答复是“海里的东西不愿意保”。
2013年,由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和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共同开展的水产养殖保险在浙江进行试点。温先生通过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平阳县办事处办理了保险,保费共计27万元,当年10月初遭遇“菲特”台风,造成全部损失,温先生收到互助保险赔付400多万元;在接下来的2014年和2015年,温先生继续给大黄鱼投保。
但2015年不同的是,由于县财政补贴有限,当地水产养殖户投保热情明显,温先生被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平阳县办事处工作人员说服“少保一点”。温先生今年没有保足,“因为保费高,财政补贴也不够”。
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秘书长助理庞孔祥向《中国保险报》记者介绍,此次“灿鸿”登陆区域虽在浙江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区域偏北,但也造成了试点区域部分参保养殖户的损失,有养殖户已经报案。到目前为止,今年收取保费共580万元,因为此次“灿鸿”造成的损失预计1000万元左右,有部分损失需待保险公估后再确定。
水产养殖互助保险试点3年
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前身是1994年7月成立的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由农业部主管,民政部批准。而像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这样的地方省(市)级渔业互保协会,全国还有8家。
庞孔祥说,2013年浙江水产养殖互助保险保费197万元,因“菲特”台风导致的赔款1254.18万元;2014年保费350余万元,赔款156万元;2015年到目前保费收取580万元,因为9月开始试点紫菜保险,所以今年保费还未计算完全,预计保费在700万元左右。
到2015年,列入浙江水产养殖互助保险标的的险种包括浅海贻贝养殖、浅海紫菜养殖、海上网箱鱼类养殖和池塘南美白对虾养殖。其中,浅海贻贝养殖试点地区是在舟山市嵊泗县、温州市平阳县和苍南县。浅海紫菜养殖试点地区为温州市洞头县、平阳县、苍南县;海上网箱鱼类养殖试点地区包括舟山市、台州市、温州市的部分县区;而池塘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为绍兴市全城。上述试点地区的试点规模各不相同。
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对水产养殖保险以及试点的4个险种分别设计了保险条款,内容包括保险标的、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险期间和责任终止、保险金额、保险费率与保险费、会员义务和赔偿处理等。
“水产养殖的风险较大,查勘定损要求专业程度高。以浙江为例,大部分养殖户为海上水产养殖,包括台风在内的自然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以2013年‘菲特’台风为例,这一年有很多渔民完全破产,不能恢复再生产。这样类似的情形在其他很多地区发生着。”瑞士再保险农业保险核保人何兴龙对记者表示。
瑞士再保险以再保险的形式介入与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在水产养殖保险方面的合作。何兴龙介绍,“2013年第一次试点给部分风险意识较高的渔民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第一年进行试点时规模有限,但对于有意识进行投保的农户的赔付很充分,当年赔付率达到了700%多。瑞士再保险对赔款进行预付,尽快帮助养殖户针对可以进行维修的设施进行维修,尽快帮助渔民恢复再生产,那一年水产养殖保险发挥的效应很明显。”
几位受访养殖户的实际赔付案例是:绍兴市南美白对虾养殖户陈先生2014年亏损250多万元,2015年参与水产养殖互助保险,保费共计18万元,自缴 11.3万元,由于2015年对虾疾病死亡获赔32.62万元。南麂岛杨先生自2007年开始养殖皇姑鱼和大黄鱼,2013年保费共计19万元,自缴 12.3万元,2013年获赔151万元。南麂岛温先生2013年获赔400多万元,而2013年的养殖成本等共计500万元。
保险需求与保障能力有差距
南麂岛杨先生和温先生养殖的水产品适用于海上网箱鱼类养殖保险,包括基本责任和附加责任。所谓基本险是指保险期间,经海洋监测机构或气象部门证明,因养殖区域遭受风力达到或超过11级(即风速达到28.5米/秒)的暴风、龙卷风、热带气旋及引发的风暴潮,造成养殖设施或设备损毁,导致被养殖鱼类损失达到约定的程度。附加责任包括附加赤潮险和附加爆发性疾病险。
杨先生和温先生今年都选择投保基本险。杨先生认为,养殖户承担的保费偏高,希望将保险周期延长;温先生则希望能降低保费,提高保额,增加“低温”的保险。
他们所养殖的大黄鱼基本险基准费率为7%和6%两种,高风险区费率为10.50%和9%两种;疾病险基准费率为3.8%和3.3%两种,高风险区费率为5.7%和4.95%两种;赤潮险基准费率和高风险区费率分别为2%和3%。
对于水产养殖户来说,他们应缴的保费等于总保费减去各级财政补贴的金额。按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2014年养殖险承保情况,浅海紫菜养殖、海上网箱鱼类养殖保费有中央、市、县财政补贴,养殖户实缴保费占总保费比重分别为72%和60%;浅海贻贝养殖保费构成则由中央补贴、县级补贴和养殖户自缴构成,养殖户实缴保费占总保费比重为60%;池塘南美白对虾养殖保险保费由市级补贴和养殖户自缴构成,比例分别为40%和60%。
但是,由于面临情况不同,财政补贴会发生变化。
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平阳办事处工作人员说,“去年向财政申请了45万元补贴,但是拿过来之后只用了13.5万元。今年我们动员起来了,养殖户缴保费热情很高,缴纳保费有400多万元,但财政补贴不够,县财政今年预算是25万元,所以只能说服养殖户少保一点。”
“我们主张保成本概念,但保障程度没有达到养殖户的预期。目前很多品种的保额还达不到保成本的概念。网箱养殖比较接近成本,所以比较受欢迎。在平阳县有9 家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其中8家都投保了,另外1家由于养殖规模较大,财政补贴仅落实20%,所以自己承担的保费比较多,有顾虑,就没有投保。”在庞孔祥看来,试点3年,对养殖户来说,有保险需求,且比较强烈,但养殖户的期望值过高,保费承担的能力却不高。
绍兴市农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戚正梁告诉记者,2014年开始在对比其他保险模式后,绍兴市开始试点水产养殖互助保险,“保险对恢复生产有帮助,2014年实际赔付136万元,养殖户实际支付57万元,对比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2015年的续保上,戚正梁提到“情况不理想,覆盖面也较少”。绍兴市南美白对虾水产养殖面积9万多亩,但2014年实际承保面积是2417 亩,2015年承保面积3182.9亩。谈及续保不理想的原因,戚正梁认为,主要包括当地养殖户保险意识不足、认为理赔金额太少保险作用不大、水产养殖保险相对其他农业保险理赔定损较难、养殖户资金缺乏、经济困难交不起保费等原因。
“2014年不出险的只有一户,今年这户就不保了。”戚正梁提到,“去年有一户认为我们理赔不够快,原因是在制定条款时,针对出险情形要进行疾病鉴定,但真正出险时,我们想找专家来鉴定,却发现鉴定机构很难找,资质也很难确定,严格意义上鉴定很困难。所以去年设计条款时有瑕疵,今年将相应的条款进行了修订。”
养殖户认为赔款金额较低也是对投保不积极的原因。戚正梁提到,“还有养殖户认为赔款金额太少,白对虾养殖较好时一年的利润是在每亩七八千元,(对比保额)养殖户认为理赔额度太小。”
戚正梁说,总体上,在调查阶段,养殖户对保险的兴趣较大,但真正投保的养殖户不如前期调查时多,真正选择投保的人对保险和某些条款的理解认知也不一样。
针对养殖户认为费率比较高的问题,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认为,“因为没有渔业风险的经验数据,开始总是根据其他相关业务经验和一些调查情况来定费率,而且开始时一般费率比较高,只能逐渐积累经验积累数据,再通过合适的模型做精算。定低了保险公司赔不起。”
未来出路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淡水养殖国。与这种地位相比,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很不相称。”庹国柱表示,“发展渔业保险和发展粮食作物保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水产养殖保险应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经营上难以处理的道德风险。”
“查勘定损艰难,台风3天前没船,台风4天后没船,等台风过后才能去查勘。”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平阳办事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庹国柱表示,水产养殖本身要面临暴雨、洪水、台风、低温及溃堤、流失、疾病等养殖风险,查勘定损难度较大,需要必要的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和人才,还需要防范道德风险。有的保险公司最初未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道德风险很严重,导致“赔惨了”,赔付率一度达到300%多。湖南、湖北、上海、广东等省市都进行过一些商业性养鱼保险和养虾保险的试验,但是极高的赔付率导致商业保险公司连续亏损,迫使其不得不放弃。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水产养殖商业保险试验就逐步中断了。现在,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国内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逐步发展起来。这类业务主要由两类机构经营:一是商业保险机构做水产养殖保险,中国人保、安信农险、中航安盟等保险机构参与一些;二是渔业互保协会在安徽、浙江等地进行试验。两种规模都不大。
戚正梁说,“作为试点,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一方面希望群众保险意识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试点,得到各级财政扶持,促进产业发展。对虾养殖到后期每亩成本七八千块,一旦出险,损失就较大。互保体的存在可以使养殖户不会因为一年亏损就退出这个行业,可以保证再生产能力,使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何兴龙认为,未来水产养殖保险发展需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将水产养殖保险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的具体补贴政策配套。二是在产品设计方面,根据养殖户的规模以及需求的不同设计不同类型的保障产品。三是在渠道方面,将保险纳入水产养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提供无缝保障。四是在查勘定损方面,针对水产养殖的特定规律,可以通过购苗、投料等相关信息交叉推算养殖数量。出险之后,使用水下摄像头、包括DNA 的检测记录、红外探测等不同方法,对鱼苗、鱼料等几个手段交叉验证进行查勘定损。五是需要专业的查勘定损队伍,定期到农户处讲解防灾防损知识、出险后能及时到现场查勘定损。
何兴龙认为,针对现阶段中国大部分水产养殖户的现状以及养殖模式来说,气象指数保险是有效的保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的原理是运用气象数据,包括风、降雨、温度、湿度等气象站点能获取到的数据作为产品设计的基础,运用巨灾模型结合历史发生的损失进行分析模拟来设计产品。气象指数保险并不需要到现场进行查勘定损,而是通过气象数据指标直接进行赔付。
实际上,由于水产养殖保险风险很大,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现阶段保险公司参与的情形并不多。何兴龙对记者表示,相信未来几年政府以及养殖户会对水产养殖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空间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