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动态 >

福建乘风“双机遇” 扬帆海上“新丝路”

时间:2017-06-01 11:53:35 作者:转载自香港文汇报 责编: 点击:980 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和海洋经济试点省建设的收官之年。借力中央支持福建自贸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建设的“双机遇”,这对福建来说,尤其具有针对性与紧迫性,如何响   应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最新趋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打造拥有国际水准、自身特色与产学研融合的蓝色经济试验区,是福建凝聚新生动力、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福建作为开放较早的海洋大省,也是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之一。去年以来,国家海洋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的若干意见》,以及福建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远洋渔业发展六条措施》等众多利好,结合中央支持福建自贸区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政策,海洋经济发展亦被写入2015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列为促进产业转型重要内容之一。

释放政策红利 增区域发展后劲

面对如此众多的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吴南翔认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大胆先行先试,推进改革创新,让政策红利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他提出,福建要把海洋经济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在提升发展速度同时确保增强发展的质量,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增强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后劲。

为此,福建在提升增效,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要求壮大海洋产业,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建设现代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临港产业等海洋产业园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此同时,充分利用自贸区建设的契机,深化闽台水产品贸易,保持水产品出口创汇全国领先地位。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福建省水产品出口创汇53亿美元,继2013年之后仍居全国首位。

海洋经济业已成为福建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这已是无可辩驳的发展趋势。2014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占全省GDP27%,全省158个在建海洋经济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已有36个项目建成投产及部份投产。因而,新年之初,福建提出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促进海洋工程装备、邮轮游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力求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7300亿元的预期目标,比增12.3%,占全省GDP28%

借政策东风 临港产业崛起

21世纪被誉为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角逐的热点,而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

福建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等优势。沿海适合发展临港经济产业,福建自贸区平潭片区重点建设自由港和国际旅游岛,厦门片区重点发展的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以及福州片区海洋经济试验区等都与蓝色经济密不可分。

2014年度福建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0100万吨,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正所谓“港依城建,城以港兴”,在传统的海洋产业中,以港口为基础的港口物流及海洋运输行业带来的经济产值极为可观,而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装备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成为福建海洋经济的新亮点。

借着这难得“双机遇”的东风,福建将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海洋合作关系,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扬帆起航。目前,福州今年正加快建设毛里塔尼亚综合渔业基地二期、几内亚比绍综合渔业基地和印尼、缅甸养殖基地等项目。

配稿一:深化海域管理改革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福建自2012年被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确立为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试点省份,一直不断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创新海洋与渔业管理。

海域资源市场化提速

随着近年福建“海洋强省”战略的提出,海域开发使用不断升温,对海域资源的刚性需求急剧上升,利用方式也从以往的农业、养殖等单一类型,过渡到港口、旅游、城镇建设等日趋多元化的用海类型,以往一些“无序、无度、无偿”的海域使用方式亟需调整。20136月,福建省晋江市就成立内地首个海域储备中心,它把海域资源的开发利用,由单一的申请确认,逐步推向招标或拍卖方式确认海域使用权,确保资源配置过程公平公正及效益优化。

有学者分析,今年,福建将通过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的方式,改革海域使用审批管理,加快建立市场化公开出让海域资源配置方式,将一般经营性用海项目推向市场,并指导地方建立完善海域资源市场化中介组织和交易平台,探索建立海域收储制度,完善海域价格评估机制。

就日前福建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海域使用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来看,福建要求沿海各设区市要借鉴土地收储的做法,组建海域收储中心,负责海域收储工作,编制海域收储年度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对纳入收储计划的海域海岛资源,可以通过补偿、安置、置换等方式,收回海域海岛使用权,以“净海”、“净岛”方式出让使用权,不仅具有可行性,还具创新性。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此外,福建深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出台了《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建立海洋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福建是天然坛紫菜原产地和主产区,历史上有丰富野生坛紫菜藻场,受制于海水污染、海域富营养化、人为破坏以及海漂垃圾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造成不少藻场退化、枯竭。

今年初,莆田南日岛进行野生坛紫菜大规模藻场修复工作大获成功。据介绍,天然坛紫菜藻场的修复和重建不仅是坛紫菜资源的增殖,还会让其它生物得以繁衍生息增殖,还能促进海洋牧场的建设。目前,仅在莆田南日岛东岱村共投入培育的野生坛紫菜苗种72万壳,相当于提供给海区养殖面积720亩的苗量。通过修复,使得当地220户渔民从中受益。每亩收益从原来8000元增加到18000元。

去年,福建落实 “百姓富、生态美”决策部署,在全省13个海湾及内陆江河开展海洋生态·渔业资源保护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行动,目前已增殖放流鱼虾贝藻达到20亿尾粒,此项行动还获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等机构联合授予的“绿色中国·2014环保成就奖”。

配稿二:海丝古今印鉴 争当兴海“领头羊”

福建敢于闯海,传统文化里海洋文化的底蕴亦深厚悠远。从古至今无数闽人漂洋过海,披荆斩棘,敢闯敢拼,遍布全球,写就波澜壮阔的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瑰丽传奇。

作为古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重点发展区域,福建长期以来与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有着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现在,中央政府确定福建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福建应争当兴海“领头羊”。

20151月份福建省对东盟进出口总额为134.6亿元,同比增长7.6%。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合作十分密切,东盟已成为福建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外资来源地和闽企“走出去”的重要地区。

开放合作建海丝核心区

为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今年提出,将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推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彰显了其与东盟海洋开发合作的潜力。目前,福建已在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投资兴建了9个远洋渔业基地,也在印度尼西亚5个地区和缅甸等地建立了渔业养殖基地,养殖面积1.63万公顷。

去年11月,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在福州马尾开业,并上线运营。作为首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18个项目之一,这个交易所将走上利用丰富海洋渔业资源创造中国与东盟共赢的道路,提升以中国—东盟为整体区域的海洋渔业经济在全球的地位。

据悉,该交易所依托福州名成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市场现货总面积35万平方米,引自东盟的水产品逾300种,年交易量约200万吨,交易金额超过300亿元。

创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

记者观察到,厦门提出今年将发挥口岸优势,提升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贸易规模与水平,筹备设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争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生产基地,利用铁路打造欧洲、中亚陆路通道。

对此,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人员表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的设立是福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建设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要举措;提出该中心的构建重点应在合作机制的建立,定位应与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方案相衔接,开展双边多边海洋事务管理合作机制探索,突出该中心对推动东盟国家海洋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将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打造成一个开放性、实体性、互动性和“创新、合作、共赢”的国际区域海洋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