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粮仓”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从海上要“粮”,将海产品作为“菜篮子”重要组成部分,满足老百姓“吃饱吃好”的需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受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我国沿海及近海渔业发展空间受限,传统的海洋水产品生产和海洋渔业发展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认为,面对新形势,只有加快技术与生产模式创新,推动海洋水产品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鱼为衣食,海为田园”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体系面临着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如何充分挖掘海洋在食物供给方面的巨大潜力,从陆海统筹视角拓展粮食生产空间,已经成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命题。
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海洋水产品资源蕴藏量巨大,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同时,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国民海洋国土观念的强化、海洋科技的发展和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海洋水产品生产和消费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也为“海上粮仓”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海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138.83万吨,海水养殖面积达到2315.57千公顷,海洋渔业总产值4459亿元。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将大幅度增长。
国家战略 意义重大
韩立民介绍,“海上粮仓”是在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以保障国民食物供给、优化膳食结构、推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为目标,海洋空间为依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手段,现代海洋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海洋水产品生产及其关联产业为载体的海洋食物供给系统。建设“海上粮仓”对于强化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资源支撑,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渔业发展。2013年是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史上的关键一年,诸多“第一次”体现了重视的力度。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次讨论研究海洋渔业发展,把海洋渔业提升为战略产业;3月8日,第一次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6月26日,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召开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开启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征程。
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韩立民表示,建设“海上粮仓”要求我们对传统海洋渔业进行挖潜改造,提升传统海洋渔业技术水平,拓展发展空间,从海洋食品保障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海洋水产品生产和海洋渔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进而推动我国海洋渔业健康持续发展。
对此,在我国渔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未来我国海洋渔业重点工作:
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牧场建设和管护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类型的人工鱼礁建设。促进海洋牧场建设与增殖放流等资源养护措施紧密结合,恢复海底植被,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加大各级财政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海洋牧场建设,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增殖渔业。
严控渔业捕捞强度。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功率“双控”制度,完善渔船管理和捕捞许可制度,切实加强渔船建造管理,规范渔船检验、登记和流转管理。推进渔船渔机和渔具标准化,建立健全渔具标准和重要经济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规定最小网目尺寸,制定各种渔具的限制使用措施。继续落实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探索渔具渔法准入、渔业资源网格化管理等新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措施。
扶持壮大远洋渔业。深化渔业多边双边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制定,拓展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探索新型合作方式,发展壮大公海大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海外基地建设,增强加工、贸易和服务保障能力,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提升远洋渔业装备和企业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企业和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